老覃在今年2月份写了《2002年,汤晓丹听说毛主席在1976年春节观影时大哭,不禁老泪潸然》一文,文中提到,1976年1月31日是大年初一,年逾八旬的毛主席因为长年饱受病痛折磨,身体已不再强健,但他仍然关心身边人的情绪,希望能够让工作人员们轻松愉快一些。因此,他提议一起观看一部电影。当天,放映的是汤晓丹导演最新推出的影片《难忘的战斗》,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争历史的影片。毛主席一开始情绪高涨,对影片充满期待。特别是在电影开头,解放军进入上海的画面出现时,毛主席指着屏幕对保健护士长吴旭君问道:“上海解放时,你是否在欢迎的队伍里?”
吴旭君是福建德化人,出生于1932年。上海解放的日子是1949年5月27日,当时她正就读于上海国防医学院护理科。听到毛主席如此提问,吴旭君感到非常惊讶。她没想到毛主席的记忆力如此深刻,竟然还能记得自己曾在解放上海时出现过。
自1953年起,吴旭君便开始担任毛主席的保健护士长,直到1973年,已经有20年了,她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工作关系,建立起了如父女般深厚的感情。吴旭君性格开朗,喜欢与人开玩笑,和毛主席的互动也常常是轻松愉快的。毛主席也是个幽默的人,喜欢逗人发笑,甚至不时拿她开玩笑。
展开剩余72%记得吴旭君刚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第一天,毛主席就拿她的名字开玩笑。那时她只有21岁,刚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调到毛主席身边,心里多少有些紧张。毛主席看到她紧张的样子,便故意打趣说:“你叫吴旭君?‘无细菌’啊!没有细菌,说明人就不会得病。你到我这里来,真是给我带来了安全感啊!”吴旭君顿时被逗笑了,紧张的情绪也随之消散。
毛主席的幽默不仅限于此,他经常和吴旭君互相调侃。记得有一次,毛主席随同工作人员到地方视察,途中经过一片桔子园,耳边传来麻雀的叫声。吴旭君随口说道:“主席,您看看这些麻雀,真是通人性,见到您来了,居然唱歌欢迎您!”毛主席笑了笑,回了一句:“如果这些麻雀真通人性,那你得看看它们是欢迎你,还是欢迎我,记得,我在‘四害’名单里可有麻雀呢。”这话让吴旭君哑口无言,旁边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都笑了起来,感到这份轻松的氛围充满了温暖与默契。
然而,生活并非总是充满欢笑。1966年3月8日,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,波及北京。毛主席正在办公时,吴旭君急匆匆地冲进来,焦急地大喊:“不得了,地震了,地震了!”她拉着毛主席往外跑。然而,跑了几步后,毛主席突然停下脚步,回头拿起了办公桌上的一个牛皮纸袋夹在腋下。吴旭君见状十分疑惑,问道:“主席,屋里那么多重要的东西,为什么偏偏只拿这个纸袋?”毛主席转身看了一眼办公室,缓缓回答:“办公室里确实有许多东西,但最重要的,还是这些文件。”
两人跑到院子里的草坪上,吴旭君试图缓解紧张气氛,开口道:“主席,办公室暂时不能回去了,要不,我给您讲个笑话?”毛主席正在思考地震带来的影响和后续的赈灾工作,心情沉重,但为了不扫吴旭君的兴,他漫不经心地应道:“好啊,你讲,我听着。”
吴旭君于是开始讲一个自己在上海国防医学院读书时的见闻。她讲述了当年上海解放时,解放军战士们在马路上露宿的情形。她笑着说道:“有一个战士负责做饭,他找到一个大瓷缸,把米倒进去,结果一抽水,米被冲到下水道里。他十分困惑,跑去告诉战友,‘大家快来看,这城里的缸子真奇怪,竟然会吃米!’”吴旭君讲得津津有味,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,然而,当她笑完,才意识到周围的气氛并不如她预想的那样轻松。
毛主席的脸色沉静,整个人显得十分严肃。吴旭君心中一紧,赶紧问:“主席,我是不是说错了什么?”毛主席冷静地看了她一眼,低声说道:“你是在取笑我们的战士吗?是的,他们可能不认得抽水马桶,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嘲笑他们。你觉得这个笑话好笑吗?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笑。别忘了,创造历史的,是我们的战士,是那些不认得抽水马桶的普通劳动人民。你们有什么资格取笑他们?”说到这,毛主席眼眶有些红了,吴旭君感到一阵愧疚,她意识到自己深藏的优越感和对劳动人民的偏见。
这次事件让吴旭君深刻反思自己的态度,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,她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,努力将自己的思想与行动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,真正成为他们的一员。
发布于:天津市